业绩 vs 品牌一定要二选一?一场Campaign教你“全都要”! | Blog
首页 社交網絡 评分和评论 e-task任务市场
购物篮 订阅 订单历史 充值余额 激活促销代码
合作计划 免费推广
技术支持 常见问题 信息 评论
博客
public API reseller API
登录注册

博客Vs Campaign

博客Vs Campaign

业绩 vs 品牌一定要二选一?一场Campaign教你“全都要”!

从漏斗到飞轮:既卖货又种草的双引擎打法

把漏斗变成飞轮,并不是把两个模型硬拼,而是把短期拉动和长期种草做成双引擎:一端冲刺转化、一端积累好感,互相供能,才能又卖货又长品牌力。

实践上,先用短视频和KOL做广撒网式种草,目标是提高认知和兴趣(看重CPM、播放完成率);中间用精准人群和创意组合做考察(关注CTR、视频观看深度);底部用限时优惠+社交证据推动下单(盯CVR和ROAS)。把每一阶段的受众标记为“可复用燃料”,为飞轮注入持续动力。

要把飞轮转起来,重在留存与传播:鼓励消费者上传使用视频、把好评放到广告素材里、通过社群和私域持续触达复购人群。把UGC社群当作天然放大器,每一笔成交都可能成为下一次种草的燃料。

落地建议:先做2周高速测试(创意+渠道各3套),把预算按60/40在短期转化与长期种草间分配,建立打点:CPM→CTR→CVR→LTV,按数据迭代创意和受众。记住一句话:今天把货卖掉,明天让别人帮你继续卖——这就是从漏斗到飞轮的双引擎打法。

预算怎么分?这套60/30/10公式不内耗还见效

把预算分成三个口袋,能让团队少吵架还更有产出:这是把“拉量”和“造势”转成可执行操作的配方。把每一块钱都绑上明确目标、可以量化的KPI,就像把混乱的食材按菜谱摆好,做出来的效果更稳定也更好吃。

60% 属于拉新/转化:这是直接见效的主力军,用于搜索、社媒付费、短视频定向投放和再营销。设定清晰的KPI(CPA、ROAS、CAC),保留2–3个高转化创意组合并持续优化出价与受众。频率和出价模型要跑成常态化的“发动机”,把稳定的现金流和用户体量先稳住。

30% 投给品牌建设:做声量、做记忆点、做长期偏好——上层漏斗的内容投放、KOL/原生视频、沉浸式创意都在这里。关注CPM、到达率与品牌唤起指标,同时把这些触点产生的受众回流到60%的投放池,形成“品牌助攻+效率收割”的闭环。

10% 用来试验与未来:把风险的钱放在新创意、新平台和A/B测试上。快速验证后,将胜出创意按阈值(例如ROAS提升≥20%或转化率显著上升)迁移到60%池;若能显著提升记忆度或声量,考虑补进30%。每月复盘一次、每季度重配一次,就能把预算从“分配争端”变成“增长发动机”。

创意一套两用:15秒转化主片 + 6秒品牌记忆点,点击和心智都在线

把创意做到一套两用,其实是把“短促转化”跟“长期心智”拆成两个可复用的模块,而不是二选一。先用15秒主片把产品利益、痛点和明确行动点讲清楚,让点击率和转化率先起飞;再用6秒品牌记忆点做补丁式覆盖,把声音、logo动画或一句标志性台词刻进观众脑子里,做到点击和心智双赢。

实操上建议按时间轴拆场景:前3秒用视觉钩子抓眼球,中段用8秒讲关键卖点或用户见证,最后4秒留清晰CTA;再把最后6秒独立成单片,强化标识、节奏与品牌色。拍摄时尽量保留可切割的镜头和统一的配乐动机,能让剪辑师在不打断逻辑的情况下把15秒和6秒快速产出。

快速战术清单给你带回工单:

  • 🚀 CTA: 明确动作词,放字幕并在第5秒重复一次
  • 🔥 Hook: 用冲突或意外开头,3秒决定是否滚动
  • Stamp: 6秒内用音标+Logo+一句Slogan完成记忆锚固

投放建议:初期用15秒测转化信号,用6秒提高频次和记忆点,两者并行跑A/B,分别看点击率、CPA和品牌搜索量。想把TT视频的产能和分发效率做起来,可以先把素材模版化并链接到加速入口,进一步放大投放效果:TT加速网站,快速把创意变成带量的增长机器。

数据不拆家:用统一UTM与归因,打通品牌与效果KPI

别再把品牌投放和效果投放当成两个孤零零的房间:先从统一UTM命名规则开始,把来源、媒介、campaign、content、term 每一项都写清楚并固化成模板,让所有渠道和投放人都“照着唱”。

实施层面上,建立一个团队可读的UTM字典,例如 utm_source=tt|youtubeutm_medium=cpc|infeedutm_campaign=brand_spring24,并把模板写成一键生成器,减少人为错误和拼写变体。

归因策略也要同步:选定主归因模型(如多触点或数据驱动),并把它在GA/BI/归因平台上统一配置;同时把品牌指标(曝光、调性回忆)和转化指标(付费、ARPU)映射到同一事件库,确保同一笔流量能同时承担品牌与效果的绩效计算。

把数据打通后,你会发现洞察变得好写多了:可以用同一批UTM追踪上游投放如何影响下游转化路径,用同一套归因看短中长期ROI,从而让品牌预算和效果预算不再相互猜疑。

小动作建议:先挑一条campaign做试点,统一UTM模板、梳理事件映射、搭一个简单仪表盘,跑两周数据就能看到差别;调整后把流程写进SOP,规模化就变得简单又可靠。

实战组合拳:短视频引爆 + 搜索承接 + 再营销收口,ROI与口碑一起涨

别再把打法当二选一:把短视频当炸弹、搜索当回收网、再营销当封口弹,这套连招能既放量又守住口碑。先用感性钩子抓注意,再用理性渠道把人留下来,最后用温柔频次催成交。

短视频阶段要赌创意而不是预算。前三秒的冲击、场景化故事、真实用户口碑和可复制的CTA比单纯堆素材更省钱;试试多版本短切点,快速看哪个钩子带来更高的点击率与留存。

当用户从短视频跳到搜索或站内,你需要的是一个能马上回答问题的承接页:匹配查询意图、缩短路径、突出信任度(证言/数据),并把转化流程做成“无脑下一步”,减少犹豫成本。

再营销不是狂轰滥炸,而是分层递进:浏览过产品的人看功能+信任素材,放弃购物车的人给优惠或限定名额,前客给高阶推荐。用动态创意和频次控制,把热感一步步变成订单。

测量时别只盯短期CPA,串联KPI看ROAS、LTV与口碑指标(评论/分享率)。用多触点归因和A/B测试来优化预算配比,做到每一分钱都有数据回声。

想把这套打法搬到你的渠道上,就从选个平台与精细分众开始,必要时借助代理加速落地:YouTube推广代理,帮你把短视频的火力和搜索的承接以及再营销的收口一盘打通。

07 November 2025